跳到主要内容

文件1:考试说明

如果你从报名网页抵达至此,你可以点击下方

返回MCA2025报名

前言

笔者自2021年提出“新调研”的概念以来,针对其理念、设计等各方面问题,同试题研评与开发组成员讨论,已三年有余。在此期间,我们曾推进过两项任务:其一,于2022年举办前瞻信息调研考试,试验新题型与新规划、收集考生反馈;其二,编纂《题型初探》与《命题人指南》,既打好了命题的理论基础,又为命题人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。这两项任务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做出探索,为MCA的平稳落地创造了条件。

2024年,受客观因素影响,金蛋暂停所有外部活动。近期,经过业务结构的调整,金蛋正有序恢复外部活动的举办,MCA的重启也得以提上日程。因此,有必要重写《考试说明》,系统介绍我们的理念与设计,使参与者更全面地理解MCA。

什么是MCA?

中英名称

MCA这一缩写的全称是“Minecraft Competence Assessment”,其中文名为“Minecraft基础知识与核心能力调研考试”。

设计目标

Minecraft具有多元的内容和丰富的社区文化,受众广泛且保持活力,这也为传统的测评方式带来了困难。过去的考试设计,往往基于对大型闭卷考试(如中高考)风格的模仿,既没有认识到闭卷的设计与多元化内容背道而驰,又忽视了Minecraft学科本身的独有特点。因此,当涉及到有深度和综合性地评价考生能力时,必然会“水土不服”。

MCA将充分发挥线上平台开卷考试的优势,并结合Minecraft科目的特点,围绕核心能力,设计多层次的题目,允许考生通过多种手段完成任务,既鼓励考生挑战自我,又有助于考生拓宽视野。

MCA致力于突破传统考试形式在考查内容、考查方式上的局限性。MCA的题目将涵盖多个领域,并不是要求考生每人都精通全部内容,而是鼓励考生积极开拓视野,既在熟悉的领域深耕,又勇于接触新领域。这一理念鼓励游玩不同版本、擅长不同领域的考生兼容MCA,也使MCA更具包容性。

核心能力

  • 知识掌握:将常见常用的知识内化于心,并能够快速、准确地在 Minecraft Wiki 上查询到所需要的信息。

  • 游戏理解:结合所掌握的知识,给出问题的解决方案;分析、理解装置的设计原理,并能举一反三;对游戏的玩法及相关话题具有一定的见解,并能依靠合理的依据,条例地论述。

  • 操作能力:熟悉游戏操作,既能设计装置、又能在游戏中实现,并分析在实现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;能主动发现问题,并展开探究。

  • 其他能力:了解游戏的社区文化,体验不同的Minecraft玩法;了解游戏的发展脉络,并关注其前沿动态;必要的数据获取、处理、分析能力;一定的逻辑推理、阅读理解、语言表达能力。

参与方式

MCA允许以个人和团队的方式参与。

个人参与者需完整作答第一部分,并尽可能地在第二部分多答题;个人参与者也可在提交充分证明的情况下,寻求他人的帮助(详见后文“第二部分的内容说明”)。

团队参与者的上限为4人,其中包括队长1人、队员至多3人。第一部分需由队长完成,第二部分可由队长与队员共同完成;队员不需要作答第一部分,只答第二部分中的某几题即可,并应在答卷中标注队长的准考证号。若团队作答的题目有重叠,则以先提交者的答卷为准。团队参与者的所有分数将只计入队长的账号。

MCA如何设计?

整体布局

MCA是开卷考试。和传统的闭卷考试不同,决定MCA划分版块的依据不是题型,而是考查的侧重点。MCA将分为如下两个部分,并根据考查目标的差异,在不同部分选择不同的题型。

  • 基础知识:30题左右,限时60分钟,共包含四个板块:常识、机制、技术、博识;题型将依据待考查对象灵活选择,可能含单选、双选、填空、简答等;原则上,即使是这一部分中最复杂的题目,其期望作答时间也不能超过3分钟。

  • 核心能力:6-8题,均以包含一小题或多小题的问答题形式呈现,内容涵盖表达、生存、技术等多角度多领域内容,兼具广度与深度;鼓励考生积极拓展视野,通过查阅资料、游戏内复现等手段完成题目;支持富文本与上传文件,为考生提供多样的提交成果的方式。

赋分方式

用于处理考生在两部分所得分数,得到总分APS(Algorithmically Processed Score)的计算模型如下:

APS=k(1+ϵ)R2lg(R1+1)APS = k \left( 1+\epsilon \right ) ^{ R_{2} } \cdot \lg_{}\left (R_{1}+1 \right )

其中,R1与R2分别为将考生在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的得分(总分)线性地映射至区间[0.000, 100.000](向下取整,下同)所得数值;ε用于控制第二部分得分的增长速度;k负责将APS映射至区间[0.000, 100.000],使之在考生熟悉的百分制下更直观。以上参数将在综合考虑试题难度与考生答卷的具体情况后决定,并在发布成绩时一并公开。

该模型从MCA对赋分的需求出发设计,而非模仿任何现存的考试或竞赛。第一部分的原始分采用对数处理,以缩小考生在第一部分的不同表现所造成的差异;第二部分的原始分采用指数处理,使答题收益的增长快于线性增长,以鼓励考生在第二部分积极答题。若考生不作答第一部分,那么所得APS总为0。

为便于考生理解、使复杂的分数算法对考生透明,同时也为后续APS算法保留调整空间,所有呈现在题目中的分值将以百分比(%)为计量单位;考生得分经上述公式处理后,得到的APS即为最终成绩。

第二部分各题的赋分方式见“第二部分的内容说明”下的“赋分方式”。

MCA考什么?

概述与命题原则

试题选材基于游戏本体,并借助Minecraft Wiki确保书面上的正确性;版本参照在考试举办前发布的最新Java正式版本。

选材优先考虑稳定的内容,即近年来变化幅度较小,以及Java版与基岩版互通的内容;其次是较新但对玩法产生一定影响的内容。若存在版本差异,允许考生以备注的形式说明答题所参照的版本,与最新Java版本的作答同等得分。

针对Minecraft兼具的严谨性与开放性,试题将在以客观知识为重的同时,适当将创造性表达纳入考查范围。对于前者,将力求做到难度递进化、正误客观化;对于后者,将力求做到设问开放化、评价规范化。

与传统的竞赛或选拔性闭卷考试的风格不同,MCA的题目提倡开门见山、触及核心、任务明确,因此将抛弃任何妨碍审题解题的“糟粕”“陋习”,如刻意构造复杂条件、设计难以复现的假想情境等。

第一部分的内容说明

概述与命题原则

第一部分包含四个版块:常识、机制、技术、博识。每个版块下有5-10题,共有30题左右,限时60分钟完成。

这部分将从玩家视角出发,以“观察现象、复现知识、系统总结、适度发散”为命题要求,改变以往“想到什么考什么”、“专挑知识盲区刁难考生”的不规范命题方式;同时要控制题目难度、简化任务要求,“小而精”地实现对基础知识的考查。

考查范围

第一部分的考查范围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内容。

  • 常识:涵盖构成Minecraft世界的方块、生物、物品 (这三者下合称基本物件)、结构及生物群系的性质与应用,此外还包含对基本操作与生存常识等的考查:

    • 熟悉游戏的基本操作及玩家的特性,熟悉挖掘、杀怪、繁殖等操作;

    • 熟悉游戏的流程与生存常识,能完成种植、采矿、冶炼、附魔、酿造、交易、搭建简单的设施、搜集必需资源等方面的操作;

    • 掌握各基本物件在生存或生产中可能用到的性质,以及常用物件的再生方法;

    • 能辨识结构,了解结构的生成,对部分结构的组成与战利品有印象;

    • 能辨识生物群系,了解各生物群系的特点,能利用各生物群系的特征、使其为生存提供帮助;

  • 机制:对Minecraft世界中各系统的功能与运行规律的考查:

    • 了解基本物件的内在特性,如方块机制、生物生成机制、实体机制、村民机制等;

    • 在上述生存常识的基础上,掌握并应用使基本物件发生转化的原理,如烧炼机制、酿造机制、交易机制等;

    • 从算法角度对游戏运作的认识,如挖掘机制、伤害机制、饥饿机制、盔甲机制等;

    • 对Minecraft世界的深入认识,如结构机制、世界生成机制、矿物生成机制等;

  • 技术:对考生结合知识与技能、利用游戏机制从事实践活动的简要考查,但原则上不会比第二部分更复杂:

    • 了解常用容器、红石元件及逻辑门的性质,能将其组合应用以实现特定功能;

    • 了解简单生电的原理,并能在生存中灵活运用以提高生产效率;

    • 了解命令方块的用法,能使用基础指令;

    • 能分析给定红石装置、生电机械或较复杂指令的作用;

  • 博识:可从字面含义理解为对考生见识广博程度的考查,可以考查更广的知识面或游戏经验,但原则上不会比第二部分更复杂:

    • 了解游戏的发展史(如标志性的更新内容、部分基本物件的演变等),并关注最新的游戏动态;

    • 对著名模组的大致内容有基本印象;

    • 体验游戏的特殊玩法,如空岛、永夜生存、特殊规则生存等;

    • 了解服务器的架设、运营、游玩等相关知识;

    • 对著名地图、建筑、游戏衍生作品的游玩经验与鉴赏;

第二部分的内容说明

概述

第二部分含6-8组题,每组有2-3道备选题,每组题目仅允许考生选做其中一题。这部分将覆盖Minecraft生态的主要领域,可能涵盖的内容有:热点话题讨论、原版生存流程,以及生电、红石、指令、建筑等技术性领域。这一部分没有时间限制,考生在考试开放时间内均可提交答卷。

题组编号采用大写字母(A、B……),备选题编号采用天干序号(甲、乙……),例如第A组下的备选题甲可简称为“A甲”,以此类推。一般情况下,每道备选题将包含目标任务(情境)与分步骤的子任务(小题),引导考生深入思考,最终完成目标任务。

赋分方式

同组中的备选题,会存在难度或任务的复杂程度上的梯度,供考生根据能力选答。为鼓励考生积极参与、挑战难题,各备选题都将依据上述梯度设置一定的初始分与权重,任务越复杂,初始分与权重越高。

初始分是考生在本题的保底分数,与小题分相加所得总和为100%;权重决定考生得分增长的速度;每组题目的得分由初始分同小题分与权重之乘积相加所得,且不超过100%。

举例说明:假如A组下有甲、乙、丙三道备选题,其中A乙具有15%的初始分、1.2的权重,那么这一题的分数构成为15%初始分+85%小题分。若考生选做A乙,那么他立即获得A组15%的初始分,且在该题中每完成计分1%的任务,即可获得1.2%的得分;考生只需在A乙获得71%小题分,即可得到A组100%的得分,这样就能省出时间思考其他组的题目了。

其他说明

为充分发挥线上考试的优势,考试系统将在第二部分支持Markdown与LaTeX语法,供有需要的考生选用;此外,对于个别任务要求复杂的题,允许考生上传附件,作为答卷的一部分。

若作为个人参与者的考生在他人的协助下答题,则需在附件中提交讨论过程的相关材料,如聊天记录等,确保考生真正参与思考而非简单的向他人索取答案。但从原则上看,MCA不提倡考生之间相互交流,若有需求,请以组队的方式参与考试。

若考生在作答时参考来自他人的资料(如图文、视频等),则应在答卷中明确标注参考资料的来源;若答卷中存在AI工具生成的内容(包括隐性的解题思路和显性的文字内容),则应在对应内容的适当位置处做明确的标注。